搜索
查看: 12|回复: 0

宇宙演化

stardust  4 天前
  对于我们的宇宙,人们了解很少,目前的宇宙模型问题很多,但是我们对宇宙演化的理解也有很多。



场方程的FRW度规解
  在广义相对论中,某种意义上能量并不守恒,因为引力场中,时空一弯曲,能动张量就会不守恒,也就是能量不守恒,也可以说能量被用来弯曲时空或者时空的能量传递到物体。所以,广义相对论可以推出宇宙不是静态的,爱因斯坦曾经加入宇宙学常数Λ,以保证宇宙静态,这与宇宙膨胀的观测不符,被爱因斯坦称为“最大的错误”,但是后来又被用来解释暗能量。


  运用宇宙均匀且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,可以求解场方程。弗里德曼-勒梅特-罗伯逊-沃尔克度规简称FRW度规,就是这个解。对于四维长度,就是\({\rm d}s^2={\rm d}r^2+r^2{\rm d}\theta^2+r^2\sin^2\theta{\rm d}\varphi^2-c^2{\rm d}t^2\),而这个度规描述的是全宇宙的弯曲。这个弯曲有两部分,首先,我们生活中宇宙的“表面”也就是高维几何体的表四维时空体。因为各向同性,所以可以选取原点使各点到坐标中心相等,与原点的距离r就是高维的投影。
屏幕截图 2025-07-04 022844.png
  根据图可以看出来,\({\rm d}r=\cos\alpha (R{\rm d}\alpha)\),度规中要把低维的\({\rm d}r\)换成高维的\(R{\rm d}\alpha\),也就是\(\frac{{\rm d}r^2}{\cos^2\alpha}=\frac{{\rm d}r^2}{1-\sin^2\alpha}=\frac{{\rm d}r^2}{1-\frac{r^2}{R^2}}=\frac{{\rm d}r^2}{1-K{r^2}}\),同时度规是针对空间的,所以空间部分要乘上函数宇宙标度因子a的平方,也就是度规是\({\rm d}s^2=a(t)^2[\frac{{\rm d}r^2}{1-K_{\chi}{r^2}}+r^2{\rm d}\theta^2+r^2\sin^2\theta{\rm d}\varphi^2]-c^2{\rm d}t^2\)。

  可以得到曲率大小\(K_{\chi}(t)=\frac{K(t)}{\chi^2}=k\frac{1}{a(t)^2\chi^2}\),其中k是系数,有三个取值,1、0、-1,取1是正曲率,是个球,有限大,不会无限膨胀,膨胀到一定大小就会坍缩,甚至循环膨胀-坍缩的过程。取0是平面,取-1是负曲率,实际上不是马鞍面,更像是一块褶皱的布,可以认为是无数个无限小马鞍面组成。其中χ是特征长度,也就是忽略膨胀的固有距离。运用公式\(R_{\mu \nu}=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mu \nu}^{\alpha}}{\partial g^{\alpha}}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\nu}^{\alpha}}{\partial g^{\mu}}+{\mathit \Gamma}_{\mu \nu}^{\beta}{\mathit \Gamma}_{\beta\alpha}^{\alpha}-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\nu}^{\beta}{\mathit \Gamma}_{\beta\mu}^{\alpha}\)和\({\mathit \Gamma}_{ij}^{k}=\frac{g^{lk}}{2}(\frac{\partial g^{li}}{\partial x^j}+\frac{\partial g^{jl}}{\partial x^i}-\frac{\partial g^{ij}}{\partial x^l})\),得到:$${\mathit \Gamma}_{rr}^{t}=\frac{g^{lt}}{2}(\frac{\partial g^{lr}}{\partial x^r}+\frac{\partial g^{rl}}{\partial x^r}-\frac{\partial g^{rr}}{\partial x^l})=\frac{g^{tt}}{2}(\frac{\partial g^{tr}}{\partial x^r}+\frac{\partial g^{rt}}{\partial x^r}-\frac{\partial g^{rr}}{\partial x^t})=-\frac{g^{tt}}{2}\frac{\partial g_{rr}}{\partial x^t}=-\frac{c^2}{2}(\frac{-2a\dot{a}}{1-K{r^2}})=\frac{a\dot{a}c^2}{1-K{r^2}}$$
  同理:$${\mathit \Gamma}_{\theta\theta}^{t}=-\frac{g^{tt}}{2}\frac{\partial g_{\theta\theta}}{\partial x^t}=-\frac{c^2}{2}(-2a\dot{a}r^2)=a\dot{a}r^2c^2$$  $${\mathit \Gamma}_{\varphi\varphi}^{t}=-\frac{g^{tt}}{2}\frac{\partial g_{\varphi\varphi}}{\partial x^t}=-\frac{c^2}{2}(-2a\dot{a}r^2\sin^2\varphi)=a\dot{a}r^2c^2\sin^2\varphi$$ $${\mathit \Gamma}_{tt}^{\alpha}=0$$  $${\mathit \Gamma}_{tr}^{r}={\mathit \Gamma}_{rt}^{r}=\frac{g^{rl}}{2}(\frac{\partial g^{rl}}{\partial x^t}+\frac{\partial g^{lt}}{\partial x^r}-\frac{\partial g^{rt}}{\partial x^l})=\frac{g^{rr}}{2}\frac{\partial g_{rr}}{\partial x^t}=\frac{-\frac{1-Kr^2}{a^2}}{2}(\frac{-2a\dot{a}}{1-K{r^2}})=\frac{\dot{a}}{a}$$  $${\mathit \Gamma}_{t\theta}^{\theta}={\mathit \Gamma}_{\theta t}^{\theta}={\mathit \Gamma}_{t\varphi}^{\varphi}={\mathit \Gamma}_{\varphi t}^{\varphi}=\frac{\dot{a}}{a}$$
    可以得到:$$R_{tt}=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tt}^{\alpha}}{\partial g^{\alpha}}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t}^{\alpha}}{\partial g^{t}}+{\mathit \Gamma}_{tt}^{\beta}{\mathit \Gamma}_{\beta\alpha}^{\alpha}-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t}^{\beta}{\mathit \Gamma}_{\beta t}^{\alpha}=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t}^{\alpha}}{\partial g^{t}}-{\mathit \Gamma}_{\alpha t}^{\beta}{\mathit \Gamma}_{\beta t}^{\alpha}=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rt}^{r}}{\partial g^{t}}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theta t}^{\theta}}{\partial g^{t}}-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\varphi t}^{\varphi}}{\partial g^{t}}-({\mathit \Gamma}_{rt}^{r})^2-({\mathit \Gamma}_{\theta t}^{\theta})^2-({\mathit \Gamma}_{\varphi t}^{\varphi})^2=-3\frac{\ddot{a}}{a}$$
  $$R_{rr}=\frac{\partial {\mathit \Gamma}_{rr}^{t}}{\partial g^{t}}+{\mathit \Gamma}_{xx}^{t}{\mathit \Gamma}_{tx}^{x}=\frac{a\ddot{a}+2\dot{a}^2+2K}{1-Kr^2} $$  $$R_{\theta\theta}=r^2(a\ddot{a}+2\dot{a}^2+2K)$$  $$R_{\varphi\varphi}=r^2\sin^2\theta(a\ddot{a}+2\dot{a}^2+2K)$$  $$R=6\left[\frac{\ddot{a}}{a}+\left(\frac{\dot{a}}{a}\right)^2+\frac{K}{a^2}\right]$$
  考虑能动张量,均匀情况下非0分量有\(T_{tt}=\rho c^2,T_{xx}=T_{yy}=T_{zz}=a^2P\),同时可以算出爱因斯坦张量\(G_{tt}=3\frac{\dot{a}^2}{a^2}+3\frac{K}{a^2},G_{xx}=G_{yy}=G_{zz}=-2\ddot{a}a-\dot{a}^2-K\),也就得到了弗里德曼方程:$$\left\{\begin{array}{c}3\frac{\dot{a}^2}{a^2}+3\frac{K}{a^2}=\frac{8\pi G\rho}{c^2}+\mathit{\Lambda}\\-2\frac{\ddot{a}}{a}-\frac{\dot{a}^2}{a^2}-\frac{K}{a^2}=\frac{8\pi G}{c^4}+\mathit{\Lambda}\end{array}\right.$$
  求解弗里德曼方程,就可以得到哈勃常数,哈勃常数是宇宙的膨胀速度的描述,哈勃定律是星系远离我们的退行速度正比于距离,可以认为宇宙在均匀膨胀,就像吹气球,单位距离的膨胀速度相同,\(v=H(t)d\),这也表示宇宙学红移与距离近似成正比\(\frac{\Delta\lambda}{\lambda}=\frac{1}{a(t)}-1\approx\frac{H(t)d}{c}\)。哈勃常数是随时间变化的,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。 对第一个方程求导,然后联立,可以得到方程\(a\frac{{\rm d}\rho}{{\rm d}a}=-3\left(\rho+\frac{P}{c^2}\right)=-3(1+w)\rho\),其中w是压强与密度的比例系数。解为\(\rho a^{3(1+w)}=c\)。进一步求解比较复杂,只能近似。有一种近似是借助经典力学判断宇宙的形状。可以截取一个球,球的半径是\(r=al\),取球壳,球壳单位质量的引力势能是\(E_{p,G}=-\frac{GM}{r}=-\frac{G\frac{4}{3}\pi\rho(al)^3}{al}=-\frac{4}{3}\pi G\rho(al)^2\),平坦宇宙的能量方程\(-E_{p,G}=E_{k,G}=\frac{4}{3}\pi G\rho(al)^2=\frac{1}{2}(l\dot{a})^2\),临界密度\(\rho=\frac{3}{8\pi G}(\frac{\dot{a}}{a})^2=\frac{3H^2}{8\pi G}\),如果宇宙密度更大,引力大,会是正曲率,闭合,未来大坍缩,反之负曲率,加速膨胀,最终大撕裂,如果正好临界,平坦,最终热寂。观测表明宇宙极其平坦,难以理解,只能用暴涨理论解释,也就是宇宙的早期剧烈膨胀,拉平了宇宙,也抹去了宇宙诞生之初的痕迹。因为宇宙在膨胀,所以可以反推宇宙早期无穷小,这时宇宙是给点,这就是宇宙大爆炸,对哈勃常数取倒数,可以近似得到宇宙年龄,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是73.4km/s/Mpc,Mpc是兆秒差距。得到宇宙年龄是136.2,实际上一般认为是138亿年。
Friedmann_universes.svg.png
  (宇宙的膨胀曲线图)
  为了描述宇宙密度比看见的物质对密度的贡献大,以及星系的旋转曲线,还有星系碰撞导致星系重心跑到星系外边的现象,就有了暗物质,为了描述宇宙加速膨胀,就有了暗能量。暗物质被解释为冷物质(CDM),类似普通物质,也就是冷暗物质,此外还有热暗物质,例如中微子,但是很少。冷暗物质有很多候选,例如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(WIMP)、轴子、超对称粒子等。还有一些可能是普通物质,只是太暗了,还有一些可能是原初黑洞。还有暗能量,被解释为宇宙学常数,也就是Λ-CDM模型,现在最流行的模型,但是依然问题很多。

宇宙诞生
  宇宙诞生的早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,一般认为趋近于普朗克温度,所有粒子光速运动的温度,也就是最高的温度\(T_p=1.416833\times 10^32{\rm K}\)。宇宙大爆炸是能量、时空、物理规则等一切的出现,也有人解释为能量来自真空(真空解释一切)。最初被称为“黑箱时代”一般认为是四大基本力的统一时代,只有超力。之后引力就分出来了。宇宙大爆炸的原有谁也不知道,猜测可能是宇宙在循环膨胀-收缩,或者真空衰变、希格斯场衰变、庞加莱回归等,也有人认为是母宇宙上吹出了一个小气泡,也就是“永恒暴涨理论” 。在哲学上,宇宙的一切都有个原因,这不能凭空产生,这就导致宇宙的起点可以无限追溯,宇宙无限,从概率上也就没有终点,无限长中出现终点的概率会被放大到100%,宇宙早就终结了,宇宙没有终点。这很难解释。黑箱时代不长于普朗克时间\(10^{-43}{\rm s}\),所以无法观测,但是目前的理论认为时间是连续的,空间也是(一些边缘理论例如圈量子引力理论,认为空间是不连续的圈,时间只是物质运动的反映,也就不连续)。之后,宇宙相变,引力分离,也可以说时空和其他物质的分离。然后是大统一时代,三种力统一为大统一力,也是大统一理论追求描述的时代。然后是暴涨时期,在\(10^{-35}{\rm s}\),又一次相变分离了强力和电弱力,暗物质可能也是这里诞生的,短于\(10^{-33}{\rm s}\),暴涨发生在这个时期,宇宙剧烈膨胀温度急剧降低,可以解释很多问题,甚至这个理论比很多量子理论还有坚固。之后是夸克-胶子时代,宇宙膨胀减速,温度再次升高,实粒子开始从场中隧穿到宇宙中,这时宇宙的夸克和胶子没有被强力束缚,还在自由运动,像等离子体一样,被称为“夸克-胶子等离子体”(“夸克汤”),宇宙最早正反物质可能等量,之后正物质稍多所以留了下来,在\(10^{-12}{\rm s}\),自发性对称破缺,弱力和电磁力分离,之后在\(10^{-6}{\rm s}\),冷却到夸克不再自由,形成强子、质子、中子等形成,进入强子时代,“夸克禁闭”开始。1s后,轻子时代开始,电子等轻子出现,光子也开始形成,宇宙的第一缕光出现。10s后,轻子不再形成,开始核聚变,也就是核合成时期,形成了大部分的氘、氚、氦和微量锂,10min核合成结束,进入黑暗的散射时期。直到24万年后,复合(退耦)时期,原子形成,光子自由运动,宇宙透明了,退耦的光子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。之后又是黑暗时期,大约10亿年后,因为量子涨落带来的一点不均匀,物质聚集,星云坍缩,第一批恒星诞生,星系形成,宇宙再次被电离,“宇宙再电离”,这些恒星是“无金属星”第三星族星,质量大,寿命短,很快死亡,重物质(天文上的金属,除氢氦以外,这里忽略了锂,太少了)出现,让行星可以形成。之后是星系时期,先形成“贫金属星”第二星族星,然后是“富金属星”第一星族星,太阳就是第一星族星,直到今天,星系形成,与恒星形成时间接近,星云坍缩成恒星、小星系,小星系合成大星系,星系都有中心黑洞,应该就是形成时的一种特殊现象。
CMB_Timeline75_zh-cnversion.jpg
(宇宙历史简图)

恒星演化
  恒星的演化很复杂,首先是恒星坍缩,恒星又暗星云坍缩形成,这是最冷、不发光的星云,因为气体普遍是分子,又被称为分子云,分子云是深褐色,这是重物质贡献的,但这些物质一般只占质量的不到2%,分子云坍缩形成恒星。分子云的坍缩源于扰动,可以是大质量恒星的喷发、超新星爆炸、黑洞活动等,分子云在自转离心力小于引力的条件下就会坍缩,坍缩重力势能变成热能,发光放热,直到点燃核聚变。对于恒星,有流体静力平衡\(\frac{{\rm d}p}{{\rm d}r}=-\frac{GM\rho}{r^2}\),膨胀压力等于重力。可以得到单位质量热能\(u=\frac{3}{2}\frac{n}{\rho}k_BT=\frac{3}{2}\frac{N}{m}k_BT=\frac{3}{2}\frac{n_e+\sum n_i}{\sum m_in_i}k_BT\),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,\(\frac{p}{\rho}=\frac{n_e+\sum n_i}{\sum m_in_i}k_BT=\frac{2}{3}u\)。还有流体静力平衡,以及膨胀做功\(\int^V_0p{\rm d}V=\left.pV\right|_{0p}^{0V}-\int_{p}^{0}V{\rm d}p\),可以得到\(V{\rm d}p=-\frac{4\pi}{3}r^3\frac{GM\rho}{r^2}{\rm d}r=-\frac{GM\rho4\pi r^2{\rm d}r}{3r}=-\frac{GM}{3r}{\rm d}m\),其中质量元是球壳的质量,可以得到\(\int^V_0p{\rm d}V=\int^M_0\frac{p}{\rho}{\rm d}m=-\int_{p}^{0}V{\rm d}p=\int_{0}^{M}\frac{GM}{3r}{\rm d}m\),也就是位力定理,可以得到,引力势能和热能关系\(\int_{0}^{M}\frac{GM}{r}{\rm d}m=3\int^M_0\frac{p}{\rho}{\rm d}m=3\frac{2}{3}U=2U\),也就是说一半的能量辐射出去,另一部分参与点火。恒星的形成时间就是辐射一半引力势能的时间,近似为\(t\approx \frac{\frac{GM^2}{R}}{2L}=\frac{GM^2}{2RL}\),估计出太阳形成耗时1600万年,实际上恒星的主序前期更长,太阳大概5000万年。恒星形成其实最早期是一团尘埃云“博克球”,然后是透明的星胚,然后才是原恒星,原恒星收缩到开始发光,就进入了主序前星太阳等矮星的主序前星叫做金牛T型星或猎户FU型变星,质量较大的是赫比格Ae/Be型星,更大的还没找到(大质量恒星数量少,形成困难还寿命短),主序前星会辐射大量高能射线,主序前星和原恒星两级会喷出喷流(赫比格-阿罗天体)。主序前星先向下,快速收缩,然后向左升温进入主星序。恒星形成后,聚变开始,进入主序阶段,成为主序星。恒星形成后,剩余物质形成原行星盘,颗粒碰撞聚集,形成行星、小行星、彗星等天体。
HRDiagram.png
  (赫罗图,光谱型从左到右是OBAFGKM,中间左上到右下斜着的是主星序,右上的一团是红巨星(亚巨星、渐进巨星等)上面从左到右很少的一片是是超巨星,左下白矮星和少量中子星)


  对于主序星,绝大多数恒星都是主序星,主序星很温定,除了逐渐升温。主序星的核心聚变产能,因为密度大,所以核心温度一般比较低,只有千万度,远低于聚变装置。单位质量产能率近似为\(P=P_0\rho T^n\),产能总量正比于密度的平方,单位质量就要再除以密度,最后得到的是与密度成正比。能流密度梯度是\(\frac{\mathrm{d}S}{\mathrm{d}r}=4\pi r^2\rho P\),根据光的能量-动量关系\(p=\frac{E}{c}\),可以得到辐射压梯度\(\frac{\mathrm{d}p}{\mathrm{d}r}=-\frac{\kappa\rho S}{4\pi r^2c}\),κ是单位质量吸收率,负号是压力梯度与能流方向相反,受力是负梯度(下降)方向。同时运用黑体辐射压\(p=\frac{4}{3c}\sigma T^4\),\(\sigma=\frac{2\pi^5k_B^4}{15c^2h^3}\),得到\(\frac{\mathrm{d}p}{\mathrm{d}r}=\frac{16}{3c}\sigma T^3\frac{\mathrm{d}T}{\mathrm{d}r}=-\frac{\kappa\rho S}{4\pi r^2c}\),得到温度梯度(爱丁顿关系)\(\frac{\mathrm{d}T}{\mathrm{d}r}=-\frac{3\kappa\rho S}{64\pi r^2\sigma T^3}\)。恒星内部大部分地区都是能量缓慢向外传导,不断反射,例如太阳,光子被反复发射吸收,传导需要上百万年。据研究,太阳除了日核和辐射区,外面是对流传热的对流区,传热较快,然后是光球层,太阳表面,温度非常低,只有几千度,是气体不是等离子体,所以太阳是白的,穿过大气是黄的,所以被称为黄矮星(K型星),外面是太阳大气,内层是紫红色(玫瑰红色)的,主要是氢的轨道跃迁发光,主要是气体,外层是等离子体,有上亿度,发白光,可以看到磁感线,不规则,被称为日冕,日冕密度小,探测器可以抵达。求解恒星,一般需要用到经验方程或者仿真,这里近似,\(S=\frac{\sigma T^4}{\kappa\rho}R\),\(p=\frac{\frac{GM}{R^2}}{R^2}=\frac{GM}{R^4}\),\(T=\frac{\mu m_pS}{\rho}\),其中\(\mu m_p\)是平均粒子质量,写成质子的质量倍数,可以认为和质子与中子的比例有关,也就与元素组分有关。得到\(S=\frac{\sigma}{\kappa}(G\mu m_p)^4M^3\),也就是恒星主序寿命\(t\propto\frac{M}{S}\propto\frac{1}{M^2\mu^4}\),恒星的是燃料总量和光度的比值,恒星质量增大会极大减少寿命,还有金属量,不可燃物质越多燃烧越快,所以亮度逐渐增加,金属量越大寿命越短,但是金属量太少会导致点燃时的质量非常大,寿命短。此外,恒星的质量越大,金属量越大,密度越小。实际上,太阳的寿命约100亿年,只会燃烧15%的氢。恒星的质量与半径的关系很复杂,和聚变方式有关,\(P\propto T^n\),恒星的质量温度关系也是\(T\propto M^{\frac{n-1}{n+3}}\),p-p链近似n=4,\(T\propto M^{\frac{3}{7}}\),碳氮氧循环n=18,\(T\propto M^{\frac{17}{21}}\)。根据点火温度,80个木星质量是最小的恒星(超冷矮星),更小只能聚变氘、锂等元素,很快就会熄灭,被称为褐矮星。质量太大(120太阳质量)也不行,恒星无法正常吸积,光度太大,这就是爱丁顿光度极限。

  恒星寿命即将结束时,就会离开主序。非常小的恒星了解很少,因为寿命太长,一般认为晚期会升温变蓝,直接坍缩,燃烧充分,不明显膨胀和抛出物质。小质量恒星会微弱降温、光度增加,变成亚巨星,核心的氢不再燃烧,壳层燃烧,然后剧烈膨胀降温,同时光度增大,称为红巨星,内部变为简并态。红巨星内部会氦闪,极短事件(几分钟)发生3α反应烧掉氦,简并态解除,核心膨胀冷却,恒星坍缩,表面升温,短暂进入水平分支,甚至几乎重新回到主星序,然后恒星外层继续燃烧氢,内层缓慢燃烧氦,双壳层燃烧,变成渐进巨星,越来越大,越来越稀薄,外层物质失去,形成行星状星云,然后亿年内迅速消散,只留下致密的核心白矮星,除非白矮星有伴星,可能出现新星和Ia型超新星,否则从此再也没有任何故事。大质量恒星(蓝巨星/蓝超巨星)离开主星序后,壳层燃烧会形成红超巨星,极为明亮和巨大,而且内部的重元素燃烧也很稳定,然后会抛射物质,露出核心,导致温度升高,像是回到主星序,就是蓝回圈,几次蓝回圈后,燃料耗尽,核心无法抵抗重力,坍缩成中子星,放出中微子和大量能量,炸飞外层,出现超新星爆发,与星系差不多亮,最后流下中子星,极大质量恒星的主星序非常短,之后抛掉包层,形成不停抛射物质的沃尔夫-拉叶星,最后超新星爆发形成γ射线暴长暴(γ射线暴短暴争议大,一般认为是双中子星碰撞的千新星),留下恒星级黑洞。电子简并压\(p\propto\rho^{\frac{5}{3}}\),一般电子简并压很小,所以白矮星密度非常大。白矮星大小与地球接近,太大(\(1.4M_\odot \),恒星约\(6\sim8M_\odot \),钱德拉塞卡极限)电子简并压支称不了重力,会坍缩成中子星。中子星大小只有十几到二十几千米,再大会坍缩成黑洞(\(2\sim3M_\odot \),恒星约\(\sim25M_\odot \),奥本海默极限)。
v2-f747e9a9b72bf768f6257aa08ed20516_r.jpg
(恒星的演化阶段)
v2-8f19e32e3741e196fe4f08413a7cc426_b.jpg
(恒星在赫罗图的晚期演化位置图)
  对于太阳,随着太阳亮度增大,地球会不再宜居,因为质量流失,行星会向外迁移,所以太阳变成巨星后难以吞没地球,甚至金星都难,而且水星的轨道太扁可能甩出去。但是未来如果人类没有发展成功,地球的生物会毁灭,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。

后记
  仰望星空,探索宇宙,我们来自星尘之中,我们是星星的孩子。宇宙还有很多未知,我们要尽快启程探索,去探索、去思考、去发现。宇宙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,只能在现在多看看,未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消失,不知道文明会怎么理解宇宙起源,甚至我们可能已经错过很多了。总之,尽快走向星空,是回到星尘之中,也是前往未来。
{=array('delta' => 0,'nabla' => 0,'deltauid' => array(),'nablauid' => array(),'pid' => 40)}
0
0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github|Archiver|小黑屋|星尘实验室

GMT+8, 2025-7-9 02:32

© copyright 2024 stardust & discuz team

如有问题/举报,邮箱联系[email protected]

友站链接

科创 www.kechuang.org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